English

反思北京人

1999-04-28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180万外地务工人员能在北京打工生存,而数万北京人却守着金碗“要饭”

北京一些粮店因为亏损,把部分门面承包给外地人。有的下岗职工看到人家赚了钱,便说:这样的活我们也能干。清退了外地人,安排本单位下岗职工,但时间不长这些粮店又开始亏损,原因是重新上岗的职工责任心和技术不如外地人,又不愿起早贪黑地提供上门服务。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,北京从事清洁、建筑、保姆的人员几乎清一色是外地人。

在北京,守着金碗“要饭”的不仅仅是下岗职工。

北京地区的科技实力居国内首位,每年推出上万项科研成果。然而,首都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却不尽如人意。

北京纺织科研所在国内最早开发出扎染技术,原想把这项技术优先转让给本市一家企业,可对方只愿付几百元转让费。无奈,他们只好卖给了江苏一家纺织公司。如今,这家公司运用北京人的技术开发的产品已畅销国内外。牡丹牌电视机曾名噪一时,一度成为北京人的骄傲和自豪。可是,随着长虹等外地名牌的长驱直入,“牡丹”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低。

据了解,北京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%多一点,技术市场中70%的商品被外地企业买走。北京地区的专利申请量、授权量均属国内首位,但实施率不到20%,远远低于广东省的50%和浙江省的35%。

是什么挡住了北京人的视线

官本位、等级意识等对京城文化的渗透影响深刻。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,在一些人的内心深处,满足现状、创新意识不强、注重脸面、重官轻商的意识,或多或少地留下印痕。

著名学者杨东平分析说,外地人感到不少北京人身上散发出一种优越感。一些北京人摆脱不了“宁为天子脚下一丸泥,不做他方一撮土”的自大心理。

从新中国建都北京到改革开放初期,北京一直享受全国各地优先供应的特权。北京市政府研究室的陈剑认为,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,一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,传统产业仍是首都主导产业;二是市场机制还不够发达,特别是资本市场等滞后;三是市场发育程度低,政府职能转换的难度也相当大。

与沿海城市相比,北京不具备商品经济的传统优势,因而导致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商品意识都比较差,创新动力不足,技术与产品更新换代缓慢。由于北京人的观念、对市场的理解、从事实业的经历相对落后,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北京市民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优势。

北京人在思考、自省,在清理精神包袱中警醒。长期困扰京城百姓的择业观在悄悄发生变化。统计表明:北京市15万下岗职工,再就业率达到60%。在服务业、在清洁工的队伍里、在各个建筑工地上,如今出现了越来越多北京人的身影。

反思中奋起,奋起中创业。满怀信心的北京人,正以一种新的姿态奔向新的征程。(据新华社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